腐败的数学商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时代的来临,任何事物都有其数学模型。腐败也不例外,也可用数学来解释。
学过中学数学的人都知道:在解分式方程和根式方程过程中的结果往往有“增根”现象出现。那么“增根”是什么,其实是在求解过程中由于人为的操作技巧等原因出现的看似是根,而实际上不符合方程要求的虚假的根。这“增根”有很大的欺骗性,如果不加检验,是难以发现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两个方程时要求学生必须“验根”。以剔除“增根”而求其真解。那“增根”在社会生活中又有哪些表象,无疑腐败就是“增根”社会表象之一。腐败也有很大的欺骗性。有些腐败分子时常是台前嘴上是党纪国法,人民利益,幕后所作所为是藏污纳垢,诡盗私娼。故很不容易被识破。因此我们不但要看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做什么,要对他们进行“验根”。
那么解分式方程和根式方程为什么出现“增根”呢,只要我们认真加以分析,挖掘根源,就不难发现,原来方程是函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既函数变量因子在某一区域的静止点就是方程的解。在一般函数中,变量因子都有其固定的活动范围(既定义域)。所以在解这两个方程时,由于人为的操作过程(解分式方程时的“去分母”,解根式方程时的“两边平方”),无意中扩大了未知数(变量因子)的取值范围(定义域),因而出现了不符合方程要求的“增根”。在社会活动中也是一样,每位官员掌握的公共权力都是有限度有规定的。但总有少数人为了一已私利,有意地变相的扩大手中的权力,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进行运作权力,结果出现了腐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们伟大的祖国出现在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但人民在享受丰硕改革成果的同时,也深受少量的改革负产品—-腐败之害。就如同解方程时使用某些技巧快速求得符合要求的解的同时也带来了“增根”一样。其实分式方程的“分数线”与“分母”、根式方程的“根号”就是社会的党纪国法与广大民众,“分子”与“被开方式”就是掌握权力的人。“分子”与“被开方式”离开“分数线”“分母”与“根号”的制约监督就会出现“增根”,掌握权力的人离开党纪国法与广大民众制约监督就会滋生腐败现象。所以要想减少腐败,就要加大党纪国法的执行力度,加强广大民众的监督深度。在当今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年代更需如此,以此保卫我们改革开放来之不易成果趋得敝害,使之社会公共权力的干净运行。
那么,能不能在解分式方程和根式方程时不出现“增根” 社会公共权力运行不出现腐败或将腐败减少到最小程度呢?能!一定能。要使分式方程与根式方程不出现增根,也不是没有办法。那就是在求解过程中,分式方程不采用“去分母”的方法,而是使之化简为最简分式,然后令“分子”为零,这样就能使未知数的取值范围不变,而不出现“增根”;在解根式方程时,先将其假定为函数,然后取值作图,继而很容易根据要求很直观找到解。也不会有“增根”出现。这两种方法为我们预防腐败拓宽了思路。那就是完善法律(分数线)机制,健全法律制度,提升法律效力,加强民主(分母)监督,使之掌握权力的官员始终置于广大民众的监督(根号)之下,真正做到对权力运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制度化地深度考核检查,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这一历史性世界性难题。
2006年2月18日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