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的一点商榷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的诗歌文化更是如此。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的诗歌文化更像是太平洋海沟底部的一块的瑰宝—-深不可测。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文明的祖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奇葩。到明清时期中国诗歌渐被冷落,其原因无怪乎是诗词曲赋的规定太多,要求甚严,语言交流不便等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少数文人,故弄玄虚,写出了一些涩怪之作品,致使中国的诗歌趋势下滑,欣赏者逐渐减少。随着白话文的出现,于是诗歌先行者们面对中国诗歌发展现状,又创作出有别于古代歌体诗的现代诗歌,极大的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也丰富了中国的诗歌内容。这样广大人民群众从现代诗中分享了现代文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写诗人的增多,又有了以讲意境为借口写出一些更为难懂的朦胧诗,使读者读不懂,更不知所云。他们认为这样才是诗。因而确使欣赏者日见减少。于是这些文人便大喊大叫说国人艺术细胞少,说什么曲高和寡。笔者认为诗词曲赋确实是一种艺术,但它也是一种信息交流方式,如果你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懂,又谈何交流,虽不讲究所有读者必懂,但也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否则就谈不上交流,如果交流的目的达不到,你的作品意境再美,又怎么能分享呢?虽说“诗向会者吟”,那么“会者”寥寥无几,作品的教育娱乐作用和效果又从何谈起呢?所以面对中国的诗歌发展,中国诗歌的发展应该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已故伟人毛泽东所说面向人民群众、面向大多数人,能让他们读懂就能激发国人读诗写诗的热情,开创诗歌创作的新局面。
那么又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作家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在百花齐放的前提下,其表现手法要灵活多样,要符合大多数国人的口味,写出一批雅俗共赏的作品。为此还要讲究诗的质量,讲究诗歌艺术,防止粗制滥造。这其中有个“度”问题,作家只能在写作过程中用心体会才能悟出。就蓟州论坛来说,在《原创天地》栏目中,近来诗歌创作中老树洗涤心灵墨菊浪子等的诗歌中不乏有好多精品,但真正能够读懂的人为数不多(片面),能够领悟作者意图的又能有几个。虽然作品的所表现出的内涵由于读者欣赏水准不同而随人而异,还可能与作者本身要表达意图有出入。但读者的数量是衡量作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之一。就蓟县地区的诗歌中虽不乏上乘之作(可能蓟县诗歌高手还未展示),但也就是十几个人在论坛上展示。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呢?是蓟县人素质差,文化水平低吗?我看不是。我看原因之一是因为蓟县人受历史的影响,认为诗是文人的事;原因之二是诗的体裁的限制;三是古代诗歌作品的限制过多。而有些现代诗歌不能正确反映生活,加之部分作者刻意追求高新其作品,读者根本看不懂,这就限制了诗的普及和提高,也是诗歌滑坡内在原因之所在。
笔者认为要想繁荣诗歌创作,发挥诗歌应有的作用,要对诗歌进行必要继承与发展。作者创作的作品一是要让多数人看得懂,达到雅俗共赏;二是作品要有风骨,或为读者提供一个美的意境,或揭示哲理,或针砭时弊,或歌颂渔阳人杰地灵。不能无病呻吟,更不能过多宣扬小资情调。三是讲究必要的表现手法。四是在百花齐放的前提下,防止诗歌自由化,那些没有意境、不讲韵律、与散文没有区别的儿歌式文字是不能称之为诗歌(大白话),五是一定坚决反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寻求表现诗的内在骨骼。笔者认为做到了这几点我县的诗歌创作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文友们,随着网络平台的建立,信息传递的加快,知识的爆炸和网民的增多,一个新的网络诗歌高潮已经来临,让我们把握机会,积极展示自我,在诗歌大潮中,采摘潮头的一朵浪花,献给我们可爱的祖国。有七绝无题一首以达本文主旨:瑰宝诗歌会者吟,文神聚友表殷勤。采摘绿叶花一朵,奉献人民炙热心。
(上述观点属于孤漏寡见,可能片面,请诗歌同仁提出批评意见)。